应对断崖式降温,防寒防冻很关键,建议您可以这样做。
1、搓手防寒
手和脚一样,位于人体的远端,也是血液回流起点之一。若冬日疏于保暖,受寒太过,阳气不足就无法温煦和推动人体气血运行,导致身体末端的四肢缺乏气血的温养,发为手脚冰凉。天气越是寒冷,就越要保护好手脚,不妨养成搓手的习惯。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合谷穴、劳宫穴、鱼际穴等,坚持每天搓手10分钟,不仅能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部冻伤,缓解紧张情绪,还能够预防感冒,对我们的大脑也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艾灸温阳
每年冬季,许多人都深受寒气侵袭,表现出畏寒肢冷、关节疼痛等症状,甚至有些人在被窝中躺了很久,双脚仍然感到冰凉。针对这个问题,艾灸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艾灸可以驱寒祛邪,温煦全身,扶助阳气,辅以按摩命门、神阙、关元等穴位,起到散寒补阳气的作用。
关元穴具有“一穴暖全身”的功效。中医认为,寒者热之,对于一般体寒人群,可以在家中使用艾灸或暖宝宝等热敷关元穴,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调理寒性体质。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具体找法是用手指来量,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肚脐以下大概四个横指的距离就是关元穴。
3、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能够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建议使用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不烫手)浸泡15分钟即可。冬季寒冷容易伤人,尤其是对于气血较弱的人来说,更容易出现手脚发凉、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建议晚上使用热水泡脚,对于素体怕冷的人来说,可以加入艾叶、花椒、当归等药材煮水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温经通络的效果。此外,秋冬季节,在家里也可以备一些紫苏叶(药店有售),用于泡脚、泡水、凉拌等。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理气、和营等作用。
4、膏方调养
中医注重顺应时节养生。有句俗话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冬季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人体阳气和阴精均藏而不泄,营养物质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和储存,因此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佳季节。
冬令进补,最佳的方式是服用膏方。由于膏方制作过程繁琐且需要精湛的技艺,因此需要由专业人员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制定和调配。在服用膏方的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并密切关注身体反应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膏方的滋补作用,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5、食疗养护
冬季寒冷之际,喝一碗暖身汤无疑是一种幸福。适合冬季养生的药膳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用于治疗虚寒腹痛之名方,具有益气补血、温中祛寒、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虚、阳虚体质的人群,常表现为神倦乏力、头晕、心慌、怕冷等。亚健康或健康人群也可用作日常食养保健,但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及大便干结等人群慎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50克、羊肉500克、生姜60克、黄酒50毫升、葱30克、食盐适量。
做法:先将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洗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生姜洗净,切片备用;当归、生姜、葱、羊肉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黄酒,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食用。
本文来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