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68812000

平时体检都好好的,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往往是中晚期?

发布时间:2023-12-28 本文来源:苏州同德康复医院

不知道大家平时会不会有个疑惑——

很多人每年都会例行体检,体检报告也都好好的,可是为什么有些人还是会忽然被查出癌症,而且等癌症被发现时经常已经是中晚期了?

咱们普通人有办法预防癌症,或者有办法趁癌症进展到中晚期前及时发现和治疗吗?

平时体检都好好的,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往往是中晚期?

癌症细胞是“不死”的:

癌症(也称为肿瘤)源于人体自有组织的细胞,它们不受控制地生长,并能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

正常的人体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它们只能在被需要时才被允许生长,当细胞老化、损害时接受“信号”后死亡,这个“生死调节”是由细胞携带的特殊基因片段控制的。

肿瘤细胞内的这类信号出现了改变,因此可以无限生长下去。

为什么有些人年年做体检,肿瘤发现时还是晚期?

肿瘤的早中期几乎没有症状。试想人类感染肺炎时,会有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和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正是病原体被免疫系统发现后、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可以理解成这些病原体很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而癌症细胞可以通过隐蔽自己或释放一些“信号”,让人体免疫系统对它们视而不见,神不知鬼不觉地生长、扩散直至转移。

我们现在能早期发现的肿瘤包括乳腺癌、甲状腺癌、胃肠道肿瘤,这是因为这些肿瘤有的生长在体表,容易被发现,有的可以通过内镜“看到”而发现。

还有些肿瘤很难被常规检查及时发现的原因包括:

①(如胰腺癌、肾癌等)位于身体深处,或因生长区域无神经感知,因此不会引起明显不适或症状轻微,且无法被查体、检查所发现;

②(如白血病、小细胞肺癌)生长速度极快,寥寥数月内就发展到了晚期,而常规体检间隔(如 1 年)是无法实现早诊断的;

③(如脑胶质瘤、肉瘤)的早期症状可能只是头痛、身体疼痛而已,这些症状容易和其他良性疾病混淆,导致就诊延迟。


除了常规体检,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因此,目前我们能够通过有效的筛查降低总体肿瘤死亡率的方法有:

乳腺钼靶(针对 40 岁以上女性);

结肠镜(针对 45 岁以上人群);

HPV+宫颈细胞学(21 岁以上女性)。


通过筛查能够降低特定人群肿瘤死亡率的方法有:

胸部低剂量 CT(中高危吸烟者);

胃镜(40 岁以上东亚人);

甲胎蛋白+肝脏超声(乙肝、丙肝患者);

EBV-DNA(40 岁以上中国华南地区籍贯);

PSA(50 岁以上男性)。


这些措施加起来基本可以使三分之一的肿瘤患者得以早期发现后治愈。

导致癌症的原因有哪些?能预防么?

癌症除了难以发现的特点之外,人类目前仍然难以全面战胜它的原因还表现在其很难“预防”,预防的根本在于消除有害因素和疾病产生的环节,比如对于新冠原始株的预防,就是通过居家、社交距离、安全防护、疫苗等联合措施有效抑制感染。

但肿瘤的诱因很复杂,本质上肿瘤就是某个人体细胞里面的遗传物质(基因)存储信息发生了错误(突变),因此具备了“表一”的特点进而损害人类健康。概括来说导致这个过程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来具备,另一类是后天形成。

1、生来具备

生来具备的基因突变来自父母,这些突变往往会导致遗传性的肿瘤高发,这类肿瘤大概占所有肿瘤的 10%~20%。

2、后天形成

后天形成的突变和吸烟、辐射、病毒感染、大气/化学污染、肥胖、激素、慢性炎症和缺乏运动这些因素有关。

此外,肿瘤最容易发生的年龄是 65 岁以上,因为此时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弱,遗传物质产生的累积错误增加,身体“纠错”能力降低,因此也是肿瘤高发的显著原因之一。这也就是有人说的“以前没那么多癌症的原因是那时候人的寿命还没有现在长”的由来。

更为复杂的是:肿瘤的发生基本是上述多因素累积而成的,单独避免一个或几个因素并不能完全阻止肿瘤的发生。想想看,我们能有多少几率能做到把上述所有原因都能避免掉?

所以,根据目前的数据,大概有 40%的肿瘤可以被预防:下图显示,只要不吸烟、体重在合理区间、吃得健康、不喝酒、保持积极锻炼,如果再接种乙肝疫苗和 HPV 疫苗(女性),就可以显著降低与之相关的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肝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等。

对于无法有效筛查和预防的肿瘤,该如何处理呢?

人体除了极少数部位(如头发、指甲、晶状体、鼓膜和牙齿等)不长肿瘤外,其他部位都会长,因此症状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如果这些症状出现之后,一直没有好转或消失,那就该找您的医生去检查一下了:

● 疲劳

● 能够在皮肤下摸到结节或异物

● 体重无诱因地减少或增加

● 排便、排尿习惯改变

● 持续咳嗽或呼吸困难

● 吞咽困难

● 声音嘶哑

● 皮肤改变,如变黄、变黑或变红,皮肤破溃始终不愈合,皮肤痣发生改变

● 餐后持续的腹部不适或消化不良症状

● 持续的、无法解释的肌肉关节疼痛

● 持续的、无法解释的发热或盗汗(夜间温度被褥适宜的情况下,出汗能够浸湿内衣)

● 无法解释的出血或淤青


本文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