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上好像没几个好腰了,所有人的腰多少都有点毛病。不过,有一种腰窝附近的疼痛,真的不能怪腰。具体来说就是,坐久了之后腰窝附近隐隐作痛,甚至时常会感觉有一种放射性的蹿麻感,从下背部一路弥散到屁股。
等我们惴惴不安地去医院取片子,结果却发现腰没啥毛病,也没腰椎间盘突出;热敷加按摩嘎嘎一顿整,却一点都不见好转,甚至按摩师傅都找不准疼痛的位置。
这可咋办,这个片子都拍不出来的惹人心烦的“不治之症”到底是个啥?
坐久了腰窝疼,别再治腰了:
如果你也是腰窝疼、坐久了屁股疼,而且花了大量时间做腰部的各种治疗却不见好转,总怀疑自己腰椎间盘突出了,不妨考虑一下我接下来说的这种情况——骶髂关节紊乱。 骶髂关节这个四个字读出来都费劲(dǐ qià guān jíe),认识它,我们需要知道三点——长啥样,在哪儿,有啥用。
骶髂关节是由我们的尾椎骨和两侧的髂骨形成的连接关节。它就在腰窝附近,这也就是为啥大部分骶髂关节紊乱的人会感觉到腰窝酸胀、困乏的原因。
骶髂关节很重要,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枢关节,它干的活儿有点多,既要从上到下传导力和动作,又得从下到上吸收地面传来的冲击力。
当这个长在腰窝附近又异常重要的关节出问题时——症状真的很繁杂!很混乱!很令人迷惑!
腰痛和臀部的持续性疼痛、不适,尤其是在过量活动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久坐、久站)后加重;沿着臀部、大腿后侧向下传导的坐骨神经痛(麻木或刺痛感),有时候甚至会传导至小腿或者脚部;附近区域的僵硬感,仿佛套了一件过度紧绷的紧身衣,感觉腰部和下肢活动不开;走路时感觉不稳,或者左右迈步体感不对称,因为骶髂关节紊乱可能会造成本体感觉的失调;在特定的姿势或动作变化过程中,例如站立、坐下、弯腰、转身或提起重物发力时,会感觉疼痛不适加重;不适感或压迫感有时呈放射性向腹部和大腿根蔓延。
好家伙,小小一个关节居然能惹出这么多祸,它凭什么本事这么大?如果我们想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理解它解剖学的特殊性。
为什么骶髂关节容易“搞事情”?
骶髂关节长得真的太特殊了。我们身体的大部分负责力传导和稳定关节,都是平行于地面的。
拥有这样叠叠乐的稳定结构,就算我们蹦蹦跳跳也比较难错位或者滑脱。
但是骶髂关节就比较特殊,作为人体中轴上重要的稳定关节,它的关节面居然是垂直于地面的!
这有多不像话呢?
这种结构本身就决定了它很容易错位!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不仅能上下活动,还能前后活动——可谓是处处是陷阱,朝哪边都可能错位。骶髂关节的正常活动度为 2~4 度的旋转,和 2 毫米的平移,其实是非常窄而受限的。那么无论是摔了个屁墩儿、车祸撞击、后伸腰背伸猛了、踩空扭着腰了……各种运动损伤都可能带来错位的结果。甚至,长时间维持同一种姿势,无论是我们认为的“好”姿势还是“坏”姿势,对骶髂关节都是伤害。
我们可以现在就突击检查一下有多少人正翘着二郎腿或者葛优瘫?更别说当我们七扭八歪、浑身瘫软地坐着了,对骶髂关节的剪切力和扭曲力和扭转力简直难于言表。
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坑,比如女性在孕期期间荷尔蒙出现变化松弛素分泌上升,固定骶髂关节的韧带群延展性增加,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力,也会加剧它失稳的情况。同时,怀孕期间体重增加以及日常姿势的改变也会进一步牵扯骶髂关节。
当然,关节炎、退行性病变及遗传因素,也可能会引起骶髂关节问题。
骶髂关节作为一个承上启下,但活动受限的关节很容易受伤,受伤之后的疼痛又非常有迷惑性,有太多人误以为是腰痛,治疗多年都不见好转。
如果你已经开始感到不舒服了,查了很久,都找不到治疗的切口,也排除了自身免疫疾病,比如强直性脊柱炎,不如去查查看是不是骶髂关节在捣鬼,或是去康复科做运动功能性障碍检查。
如果你的骶髂关节啥事儿没有,那请你对它说谢谢。这年头,谁还能拿一份工资打两份工,而且每份工都打得战战兢兢、兢兢业业?
最后,为大家献上一份“日常自我督查表”,无论你是已经有骶髂关节问题、想要预防、还是已经痊愈后担心复发,都值得打印一份挂在工位前目光能扫到的地方。
①每 40 分钟站起来走动/去洗手间/接水/眺望窗外,同时缓慢地在站立姿势下,完成几次骨盆的前后倾运动;
②不自觉地翘二郎腿也别过度自责~ 每次发现后提醒自己放下来就好,也可以考虑买一个塑料小板凳垫在脚下作为支撑;
③久坐、久站、任何久久保持一个姿势的情况都对骶髂关节不太友好,如果因为特殊情况需要久坐,不妨每十几分钟就做十次坐姿提踵,即收缩小腿肌肉将脚跟抬离地面、脚尖撑地,然后再缓缓落下;
④在日常生活中加入站姿、坐姿、靠墙的核心训练,让骶髂关节多休息、少背锅。
本文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