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对保持大便通畅极为重视。葛洪认为:“子欲不死,肠中无滓;子欲长生,肠中当清。”朱震亨也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就是说,肠中的残渣、浊物要及时不断地清理,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经常大便不畅,可导致浊气上扰,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诱发多种疾病。
中医认为,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冷秘等,虚秘包括气虚、血虚、阳虚等。体虚者及老年人的便秘大多属虚秘,此类患者不耐药物攻下,更适合施用饮食疗法,且食疗具有攻补兼施、通便而不伤正等特点,更有利于患者正气得复、早日痊愈。下面向大家介绍几款适合虚秘患者的润肠美食。
气虚:黄芪玉竹煲兔肉
气虚便秘者常表现为:大便并不干燥,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便后乏力,汗出气短,面白神疲,肢倦懒言。此类患者可以服用黄芪玉竹煲兔肉来改善症状。
材料:黄芪30克,玉竹12克,兔肉250克,食盐适量。
做法:将兔肉切成小方块,放入砂锅内;黄芪、玉竹去杂质,用洁净纱布包裹,一并放入。用文火熬煮,煮制兔肉酥烂后取出药包,放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益中气,润肠通便。黄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补气药物之一,《本草易读》中记载其“益元气,壮脾胃”,《本草新编》中认为“黄芪乃补气之圣药”,《本经逢源》中亦有黄芪“能补五脏诸虚”的记载。玉竹在古代被称为“葳蕤”,《本草通玄》中记载其“能补中益气、逐热除蒸,治一切不足之症”。作为主料的兔肉亦有补益之功,《本草详节》中认为兔肉“主补中益气”。三者合用便成了一道补益中气、润肠通便的美味佳肴。
血虚:首乌煮蛋
血虚便秘者常见的症状为: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口干心烦,耳鸣,腰膝酸软。血虚便秘者可以服用首乌煮蛋来补血润肠,改善便秘情况。
材料:何首乌6克,鸡蛋两个,葱、生姜、食盐、料酒适量。
做法:先将何首乌洗净,再把鸡蛋、何首乌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并放入适量葱、生姜、食盐、料酒。然后用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煮至蛋全熟。随后将鸡蛋捞出,去壳,再放入锅内煮2分钟即可。
功效:补血养血,润肠通便。何首乌是补血要药,《药性切用》中记载其“益肝补肾,为平补阴血之良药”。且何首乌自古便被用来治疗痔疾,在《本草纲目》中便有何首乌“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气”的记载。鸡蛋是一种常见的血肉有情之品,《得配本草》中记载其有“益气补血”之功。两者相合,既能养血消痔又可气血同补,共奏补血养血、润肠通便之功。
阳虚:肉苁蓉粥
阳虚便秘者常表现为: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腹中冷痛拘急,腰膝酸冷。阳虚便秘者可以服用肉苁蓉粥温阳通便。
材料:肉苁蓉10克,羊肉200克,粳米150克。
做法:先将肉苁蓉加水100克,煎煮30分钟,去渣备用。再将羊肉切片放入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炖煮至羊肉酥烂,备用。另起一锅,加入粳米及适量清水,将粳米煮至米开汤稠时,向其中加入肉苁蓉汁及炖煮好的羊肉,再同煮片刻停火,盖紧盖闷5分钟即可。
功效:温阳补肾,润肠通便。肉苁蓉不仅可以补阳,更有润肠通便之效。《本草纲目》中记载肉苁蓉可“益髓,悦颜色,延年,大补壮阳”,《本草易读》中则有肉苁蓉“最滑大肠。便结者宜之”的记载。羊肉性温热,有补益之功。《本草备要》认为其可“补虚劳,益气血,壮阳道,开胃健力。”粳米作为人们最常见的主食之一,亦是一种益气养胃的佳品。《本草衍义》记载粳米可“平和五脏,补益胃气”。三者合用,便成了一道不仅味道鲜美,且温阳补肾、润肠通便的佳品。
本文来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