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68812000

不少结节、囊肿都因“痰”而生!消除痰邪,做好4件事!第一件很重要也很简单

发布时间:2024-09-19 本文来源:苏州同德康复医院

俗话说,“百病多由痰作祟”。

生活中,有不少人被查出有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就可能与它有关。


痰可出现在全身:

中医学认为,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可随气而行,影响全身各个部位

若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这属于“有形之痰”,能被排出体外。

若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未被排出的痰液,被称为“无形之痰”: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在经络筋骨,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发生在肌肉、筋膜、血管、神经等部位的化脓性疾病)等;

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迷;

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痰凝聚于躯体局部,形成有形之物,如结节、囊肿等。


祛痰就是养命:

想要祛除痰邪,首先要知道痰是怎么来的。

《黄帝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过程。

水液进入胃肠,消化吸收的精气传输给脾,脾主升清,布散精气于肺,肺气宣发肃降,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通路,向下输送到膀胱。如此精气布散全身内外,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

如果上述任何环节出问题,水液不能被正常代谢,就会停为饮,聚成痰,成为身体内的痰饮邪气。

所以,想要除痰,要从“入口关”开始把握——

01注意“养阳气”

水停为饮,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如同自然界阳光充足,地面就保持干燥一样。

痰饮产生的根源是阳气不足。

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进行户外活动,适量晒太阳以补充阳气,避免耗伤阳气的各种不良习惯,如熬夜或贪凉饮冷。


02饮食有节制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饮食水谷主要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气血,脾胃受损则往往导致水分不能正常代谢而生痰饮。

保护肠胃,饮食要有节制,清淡和均衡饮食,七八分饱即可,更不能暴饮暴食,饭后适量活动,日常保持慢跑、散步等运动习惯,以健运脾胃。

少进食生冷水果、饮料和甜食,尤其手脚及腹部不温、大便不成形的脾胃虚寒者。


03用好药膳

适量服用具有健脾消饮,可药食两用的中药,如茯苓、陈皮、生姜或淮山等,茯苓可健脾利湿消痰饮;陈皮可理气健脾化痰饮;生姜可发散风寒、消痰饮。


04时常艾灸

此外,还可以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艾灸、推拿或沐足等,可改善气血运行,消除湿浊积聚,从而达到祛痰饮的效果,艾灸、推拿可选足三里、脾俞、中脘、肾俞或八髎等穴位,沐足可用艾叶、生姜、花椒或桂枝等。

本文来自《养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