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68812000

湿不祛,补不进,调节代谢都无用!谈谈尿酸高的健脾胃祛湿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12 本文来源:苏州同德康复医院

体质不行湿易侵,遇热湿热,遇寒寒湿,遇风风湿,遇痰痰湿,不同湿祛有讲究

很多人,尿酸一直降不下来,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体内湿未除尽。

湿,这个阴邪,有点黏人。

正气不足,邪可干之。邪气所凑,其气必虚。体质差,免疫力不行,粘人的湿就容易侵入体内。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湿气就是在你体虚的时候,乘虚而入。

体内一旦有湿,黏人的湿,性黏腻重着,最喜欢和其他的邪合邪为患——湿气遇热,为湿热;湿气遇寒,为寒湿;湿气遇风,为风湿;湿遇痰,为痰湿;湿遇瘀,为湿瘀...甚至湿和多邪共存,成为痰湿瘀热多邪为患...

是故,老祖宗们早就说:“千寒(热)易祛,一湿难除。湿性黏着,如油入面。”

而当今的人们,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无节制,加班熬夜玩命拼,就是无暇去运动。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就会导致身体免疫力差,饮食伤脾胃,运动少不提升免疫力,湿邪一旦浸入,逐渐变生伏邪潜藏体内。

脾为孤脏,位居中州,喜燥恶湿,好为湿所困。

因此,湿邪不去,脾胃乃伤,尿酸难降的道理就在于此。

另一个方面,湿阻经络,你想提升下代谢能力,滋补下脾虚肾虚的问题吧,因为湿在,补药补不进去,湿阻通道,药力到达不了,甚至产生滋腻上火的后果。

脾虚,不得健运;肾虚,滋补不进。都赖之于“一湿体内漫,良药难见效”。

当然,湿久了,痰、瘀、浊、毒,都可认为源之于湿。

怎么才能祛湿且不反复呢?

湿不祛,补不进,调节代谢都无用!谈谈尿酸高的健脾胃祛湿方法


一湿体内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哪哪儿都不舒服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是湿浊生化之源。脾运不健,体内已有的湿浊,即使通过合理方法清除,但因为脾不运化,则水湿不留,还是会内生湿邪。

上面已经说过,湿邪基本不会孤军奋战,总是和其他邪气合邪为患,进而体内诸多脏腑功能受损,脾虚也只能把水谷化生为半成品的精微被五脏吸收,这时会出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不能完全分,浊也不能彻底泌。

清阳不升,导致人体营养精气得不到上升,人会感觉浑浑噩噩,头身都很沉重,头如裹。

湿邪还会让体液和血液变得粘稠流动性差,小便浊,舌苔腻厚,舌质淡暗,这都是肠胃被寒湿(湿热)所伤的后果和症状。

湿性趋下,停留在人体下肢,会出现脚气,一挠流黄水的情况出现。

寒湿阻遏胃俯,则胃口差,中医称之为纳呆。

寒湿(湿热)侵袭到筋骨关节薄弱处,会导致关节肿痛(红肿热痛)。这种疼痛还会遇冷(热)更痛,乃至不能走路,这就是痛风或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一旦被湿所困,晨起浑身酸痛头重,白天容易疲劳不想动。湿邪趋下,容易冬至下肢水肿。

湿困脾胃,则饮食差,饭后不消化,容易腹泻腹胀腹痛,泻后痛减。饭后或晨起容易恶心呕吐反酸...

湿气重,痰湿舌苔厚;湿热苔黄腻。而健康的舌苔呢,淡红而润泽,舌苔一层苔,薄白而清润,干湿适当,不滑不燥。


祛湿,通腑加利尿!健脾温肾不能少,中药祛湿有妙招

寒凉生冷的东西,容易阻遏人体(脾胃)阳气,会减弱人体清升浊降的运行,导致湿邪凝聚不化,化为內湿。

所以病从口入,寒凉生冷的食物适可而止,绝不贪凉。

辛辣肥甘厚味这些热物硬通货,会加重脾胃负担,长期如此,脾胃疲惫不堪,则水湿运化不及,也会徒生內湿。

中医上讲,酒助湿邪,而酒这东西,少食活血通络祛湿,贪多伤肾。总体而言,酒还是要少碰。

除了吃的除湿方法,再来说说动的除湿方法。

久坐不动,会让人的气血流动缓,脑供血不足,会加重湿困所致的乏力、失眠,引起身体肌肉酸痛,脖子僵硬。运动少的人,身体容易沉重,四肢无力。越不爱运动,体内瘀滞的湿气会越多。

所以运动——有氧运动,可通阳利气,气行血行湿自去。

接着我们说睡觉祛湿——

中医讲精气神——现在不少人,白天上班不能睡,夜里熬夜不睡觉,这种不能保证充足睡眠的习惯,“劳则耗气”,气不足或进一步体内湿气疏散。这样看,白天有个午休小憩,夜里早睡早起,能起到主动祛湿的目标。

接着说居所环境——为例避免外邪湿气的侵袭,尽量避免久居潮湿环境中,居室衣物要干爽,潮湿天气尽量不外出。

最后就是可以多亲近一些可以健脾利尿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茯苓、薏苡仁、冬瓜、玉米须、白茅根、赤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