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68812000

预防布鲁菌病

发布时间:2023-05-15 本文来源:苏州同德康复医院

  一、布鲁菌病(brucelosis)又称布氏杆菌病、马尔他热(Molta fever)或波浪热(undulant fever)。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脾肿大,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为临床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


  二、病原学


  布鲁菌是一组微小的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无芽胞、无鞭毛、不形成荚膜。国际上将布鲁菌分为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及绵羊附睾种等6个生物种,中国以羊种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牛种菌,猪种菌仅存在于少数地区。布氏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三、流行病学


  (一)分布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二)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三)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病畜分泌物、皮毛等,如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


  2.消化道:进食含有布鲁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及肉类。


  3.呼吸道传播:吸入含有布鲁菌的尘埃,可通过呼吸道粘膜而感染。


  (四)易感人群


  1.易于发生暴露的职业人群:屠宰工人、养殖户、皮毛加工人员、兽医、实验室人员,20至60岁的男性常见。


  2.摄入被污染动物制品的一般人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发病人数增加。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症状及体征


  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波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患者多数累及骨关节,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


  (二)并发症


  可累及任何器官,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肝胆系统,胃肠道,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骨关节炎最为常见。


  五、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


  六、预防措施


  (一)健康教育


  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


  3、宣传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


  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二)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免疫对象仅限于疫区内职业人群及受威胁的高危人群,接种面不宜过广,而且不宜年年复种,必要时可在第二年复种一次。对孕妇、泌乳期妇女、年老体衰者及有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种。104M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三)检疫淘汰疫畜、隔离疫畜培养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七、环境管理


  布病患者应按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及程序进行报告,不应超过24小时。因布病人不传人,故对病人及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等处理。对患者所居住环境等也无需特殊处理,但应对周围人群进行布病检疫,发现可疑者应及时处理;对引发布病的传染源必须追查,对患者家中及邻居饲养家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牲畜流产状况、患者接触牲畜历史,接触程度,食用乳肉或内脏情况等。对查出的可疑畜及乳肉制品等应及时有效处理。


  八、流行期措施当出现布病暴发流行时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组建临时管理机构,包括当地人兽医的医疗行政管理人员及有关专业人员。尽快与上级有关行政和业务部门取得联系并报告。迅速利用现有的通讯宣传设施等进行宣传教育。


  (二)对现患及时诊断和治疗,并对周围人群进行检疫。


  (三)对传染源进行调查和管理。一般采用专访及座谈,并对牲畜进行检疫。确定外传性(即疫畜来自外地)及内源性(本地疫畜)。查出的传染源及时处理(隔离和淘汰),对各类传播因子,如流产胎儿(牛、羊、猪等),污染乳肉等应做消毒处理或深埋、焚烧等。对传染源曾栖息之处应予以消毒处理。


  (四)预防接种,对疫区内高危人群(包括职业人群及非职业人群)予以104M苗免疫;对健康畜或畜群进行预防接种:牛应以S19免疫,羊应以S2苗免疫,因对猪无合适疫苗应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