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68812000

出伏后迎来“凶险”35天,这样「养」防秋病

发布时间:2023-09-04 本文来源:苏州同德康复医院

出伏,意味着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过去。但你可能不知道,接下来到秋分前的35天,是一年中最「凶险」的日子。民间素有“出伏不补,秋冬受苦”的说法,怎么做才能防住病?

出伏,一冷一热的过渡阶段:

出伏后,气温的最大改变是“温差大”。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阴阳变化的关键过渡阶段。从今年出伏(8月20日)到秋分(9月23日)的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对于心血管等多个器官都是考验。

秋天阳气逐渐衰退,气候转凉,体质较弱的人,极易发生或复发以下疾病:

1.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血流减慢,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诱发头痛、头晕、中风、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

2.呼吸道疾病

秋季对应金,也就是中医讲的肺。

秋季气温降低、气候干燥,容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其中鼻炎、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

3.胃肠道疾病

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多发,湿热交蒸。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体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 此外,肺主皮毛,喜润恶燥,老人在秋季不仅容易干咳,皮肤也可能因干燥或皮肤微循环变差而瘙痒,要注意保湿。


做好4件事离秋病远一点:

1.穿衣

出伏后应关注冷暖变化,根据气候适当增减衣物。如果气温明显下降,仍穿着单薄,极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感冒等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适时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2.运动

秋季开始日夜温差大,不宜过早、过晚外出锻炼;运动时间和强度都要量力而行。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运动则能增强心肺功能。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增强人体抵抗力。

3.喝水

秋天湿度降低,皮肤、嘴唇和咽喉表皮细胞更易丢失水分。喝水是最简单、直接的补水方法。血液粘稠度也与喝水量有关。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

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睡前喝半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4.情绪调节

秋季容易引起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中医认为忧虑、悲伤的情绪会影响肺脏的宣泄、伤及肺脏。因此,秋季要及时宣泄积郁之情,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可以听听音乐、画画、写写书法来舒缓情绪。


身体“虚”的人更适合出伏吃鸡:

出伏后迎来“凶险”35天,这样「养」防秋病

很多地方流行“入伏羊肉出伏鸡”的说法。出伏鸡,意思是在伏天结束后吃鸡肉。

伏天结束后多吃鸡肉可以补充一些营养,主要是:

优质蛋白质:20%左右;脂肪:6.7%左右,其中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磷、钾等。

对于整个伏天因为食欲不振而吃太少肉类,身体比较虚弱的人来说,吃鸡有助于增加食欲,尤其是鲜美的鸡汤,并起到营养补充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肥胖、血脂偏高者尽量选择鸡胸脯肉、鸡腿肉,少选鸡翅、鸡爪,少吃鸡皮,少喝油腻的鸡汤。

普通健康人喝鸡汤的同时,也要吃一些肉,这样才能更好摄取鸡肉中的各种营养。

烹调方法:建议多用低温少油盐的做法(如板栗蒸鸡、白切鸡、山药当归鸡汤),少用高温多油盐的做法(如脆皮炸鸡、盐酥鸡、爆炒辣子鸡)。

吃鸡搭配:鸡肉多与蔬菜类(如白萝卜、甜椒)、菌藻类(如香菇、黑木耳)、薯类(如土豆、山药)等食物一起吃,营养更全面。

此外,秋季饮食要多吃清润之品,如银耳、芝麻、莲藕、核桃、花生、番茄、百合、莲子、梨、葡萄、柿子、石榴、苹果、猕猴桃等。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