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蹲着、坐着久了,突然站起来会“眼前一黑”,伴随一点头晕,过一会儿又恢复正常。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一过性黑矇”。如果经常出现这种症状,可能预示着心脑血管疾病。
眼前发黑要查颈动脉:
黑矇,一般是脑部、眼睛供血不足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本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旦出现黑矇,预示是高危情况,可能引发心源性低血压、心动过缓、心绞痛、心梗等危险情况。
已经出现头晕、头痛,甚至经常发作、一过性黑矇等脑缺血状态的人,即使没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也要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明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斑块性质,以及管腔狭窄程度。
如果是不稳定性斑块,管腔狭窄程度超过70%,要尽早干预和治疗。如果颈动脉狭窄尚不严重,则需要分析斑块性质,再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采取治疗。同时,要坚持定期复查,监测斑块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提醒:为避免造成摔倒、骨折等严重损伤,眼前发黑时不妨用下蹲动作来保护自己。
颈动脉是监测全身血管的窗口:
颈动脉是人体较表浅的动脉血管,位于颈部气管两侧,用手即可触摸到其跳动。
冠状动脉和脑动脉都不在体表,有斑块也相对不易被发现;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则很容易被发现,因此有人将颈动脉形象地比喻为全身动脉的窗口,通过评估颈动脉的状态,进而推断全身其他动脉的情况。
如果颈动脉发生病变,意味着其他部分动脉,如颅内动脉、冠状动脉等也可能“生病了”。一旦动脉硬化到发生堵塞,可导致相应器官出现血运障碍,诱发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肠道缺血坏死、四肢缺血坏死等疾病。
“好”的颈动脉在超声上显示为血管壁光滑、血流通畅。
颈动脉严重狭窄,会影响脑部供血,引起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表现有频发和/或较长时间的头晕、头痛、发呆等。
若颈动脉内形成斑块,不管之后斑块是否缩小,稳定还是进展,发生冠心病的风险都会升高。
如何预防/应对颈动病变:
及时发现颈动脉病变是预防全身动脉疾病的重要环节。
1.控制危险因素
做到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加强运动,尽可能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
2.三类人定期查颈动脉
一是老年人,40~49岁人群中仅6%有颈动脉斑块,70~89岁人群中,63%的人都有斑块;二是吸烟者,35%的吸烟者有颈动脉斑块,明显高于非吸烟者;三是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大于160毫米汞柱的人中,44%有颈动脉斑块,是收缩压小于120毫米汞柱者的两倍。
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其他高危因素,如肥胖、吸烟、饮酒等,则要缩短筛查间隔,一旦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
3.警惕发病信号
颈动脉发生病变前,会发出预警信号,比如语言障碍,理解能力下降,手脚不协调,突然眼前发黑,数分钟后可缓解。出现以上情况,要及时就医。
最后提醒,颈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非常怕猛回头、猛转身等动作,一旦受到刺激脱落,可能阻塞远端脑血管,造成缺血,甚至梗塞。
有颈椎病、高血压及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老人,还容易因此而突然昏迷、跌倒。因此,生活中动作一定要慢,也不建议做需要突然发力的运动,比如打羽毛球等。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