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68812000

睡觉总是流口水?别大意!可能是7种疾病发出的“警报”

发布时间:2023-09-05 本文来源:苏州同德康复医院

正常情况下,如果睡姿没问题,成年人睡着后一般是不会流口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有些疾病在悄然发生,需要高度警惕!

口水又被称为唾液,是重要消化系统分泌的液体之一,来源于人体的唾液腺。唾液可维持口腔湿润,保证口腔健康、牙齿健康,对于保护口腔黏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常人的唾液分泌,每24小时大约分泌量在1500ml左右,而1500ml唾液中99%左右是水分,剩下的1%是唾液中含有的各种有机和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包括各种蛋白质和酶类,其中还有消化系统酶,有助于消化食物。

无机成分,包括各种的矿物质和无机盐,唾液在维护口腔健康和人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唾液分泌过少或过多,均会产生病态,特别少的唾液,牙齿不容易清洁,口腔黏膜容易产生炎症,对机体消化也会产生影响。

而唾液特别多时,则会有不停的唾液外流,刺激周围组织,带来系列不便。

睡觉流口水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孩子和成人都可能发生。当睡觉姿势不当,如处于俯卧位时,压迫腮腺,导致唾液分泌增多,就容易发生流口水的情况。

孩子出现睡觉流口水,通常与身体发育不完全、牙齿未完全萌出等生理性因素有关。成年人偶尔出现睡觉流口水,可能与兴奋过度、精神压力过大、过于疲劳等生理性因素有关,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口周肌肉松弛、吞咽能力减弱,睡觉流口水也会比较常见,若无其他异常,一般无需处理。

但是,如果成年人睡觉经常或长期流口水的话,就要提高警惕了,需及时就医排查一下身体是否存在疾患!

睡觉总是流口水?别大意!可能是7种疾病发出的“警报”

01口腔炎症

如果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导致细菌滋生,就易引发口腔炎症,如冠周炎、牙龈炎、牙周炎等。

炎症因子可刺激唾液腺和其他腺体过度分泌,导致睡觉流口水的症状发生,同时还可能会伴有牙周脓肿、疼痛、溃烂等症状。

建议遵医嘱使用超声波洁牙,以去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并配合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药物控制炎症,缓解不适症状。

一般情况下,经过治疗炎症消除后,流口水的现象会自行消失。

另外,如果患龋齿、牙齿畸形等,也可能造成患者因牙齿咬合较差或疼痛,在睡觉时不自主张开嘴,出现流口水的症状。这种情况,通常可前往牙科门诊进行牙齿填充及矫正。


02面神经炎

可能由于病毒感染、受凉、吹风、感冒等因素引起,导致机体神经系统受到侵犯,使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口角歪斜,无法将嘴巴闭合,引起口水外溢,出现睡觉流口水症状,同时伴随面神经麻痹、痉挛、面瘫等症状。

此类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通过中医针灸、按摩、热敷等治疗方式进行缓解和治疗。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1片、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是脑卒中导致的面神经炎,则需要紧急溶栓或者降压止血治疗。


03中风先兆

如果突然出现睡觉流口水,晨起后对着镜子笑一笑,如果伴有口角歪斜或头痛等症状,那么发生中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中风高发于中老年人,如果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且伴有睡觉流口水,甚至在清醒状态下也流口水时,就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头颅核磁平扫,如果发现梗塞灶及时治疗。


04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会导致大脑和肌肉缺血、缺氧,从而造成面部肌肉松弛;再加上老年人吞咽能力减弱,就会导致睡觉流口水的情况发生。

如果老年人经常睡觉出现流口水,哪怕没有发生口角歪斜、头痛等不适,也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


05帕金森

流口水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帕金森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旦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造成患者的口腔以及咽部肌肉力弱、强直,使患者对于唾液的分泌、吞咽等发生改变,在无意识的睡眠状态下,非常容易流口水出现异常。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帕金森疾病,及使用抗胆碱药物,来减少唾液分泌。

配合康复训练方法,尤其是口唇部康复训练,比如练习闭嘴,练习发u的声音,及练习吹口哨等都是锻炼口腔及咽部肌肉的方法,来对流口水进行综合治疗。


06脑梗死

可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因素有关。

脑梗死患者会失去控制面部肌肉的能力,或吞咽功能差,导致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无法及时吞咽和清除,残留在口腔中,当唾液超过口腔容量时,可流出口腔,出现睡觉流口水的情况。

此类患者可伴随意识障碍、头痛、昏迷、呕吐等症状,建议遵医嘱及时进行溶栓、取栓治疗,如使用注射用尿激酶等,在后续治疗中,可使用谷维素片和甲钴胺片等药物,以营养神经,缓解不适症状。


07脾胃虚寒

流口水也较常见于脾气虚弱者,常表现为体质较虚、面色萎黄、苍白、气短乏力等,通常在过度劳累或运动后出现,甚至可有自汗出的表现。

还伴有脘腹胀满、纳差、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以及舌淡苔白、脉弱等经典表现,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气短乏力、腹胀纳差等,总体而言,以脾虚患者居多。

脾虚患者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避免进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等食物,多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莲子、扁豆等,提高自身免疫力。另外,还需通过积极体育锻炼、运动,增强体质。


本文来自《有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