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身边有“啤酒肚”或“小肚腩”的人并不少,这种肥胖类型被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或内脏型肥胖。
指人体脂肪以心脏和腹部为中心过多堆积增加,使腹围增大,而四肢相对于腹部的肥胖显得不胖或者消瘦。
腹型肥胖诊断标准
测腰围:如果男性腰围≥90cm以上,女性≥85cm以上,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测腰臀比:如果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5,则考虑腰臀比超过正常范围,达到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
看身形:可以通过身材外形来看,如果是苹果型身材,即肚子大、四肢瘦,多为腹型肥胖;如果是梨形身材,即臀部及大腿部胖,上半身不胖而下半身胖,则为外周型肥胖。
明明不胖,为什么会有小肚腩?
造成腹型肥胖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有:
1、胃肠道功能不佳
人从进食开始到大脑接收饱腹信号,需要20分钟才会产生饱腹感。
如果进食速度过快,当感觉到饱时,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胃的负荷量,会逐渐把胃撑大,且易发生消化不良。
当摄入的食物的油脂和糖分过多,能量消耗不完时,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引发肥胖。
2、脂肪堆积过多
脂肪不仅可在皮下沉积,还可沉积在内脏,则容易导致内脏肥胖,引起腹围增大。
如平时爱食用高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出现脂肪及蛋白质摄入过多,再加上运动少,就易造成腹部脂肪堆积,诱发腹型肥胖。
3、长期久坐
如果平时缺少锻炼、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堆积在体内的脂肪无法消耗,这也是导致腹型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4、遗传因素
肥胖的发病具有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患有肥胖症,儿女肥胖的几率将会增大。
研究发现,女性、高龄、缺乏运动、吸烟、长期饮酒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腹型肥胖。
腰围增长会增加患病风险,警惕6大疾病!
俗话说“腰围长一寸,寿命短一截”,研究表明,腰围每增加1.22cm,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9%;腰围每增加1.32cm,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风险33%。
由此可见,腹型肥胖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影响有多大。
腹部蓄积的脂肪细胞最活跃,过多脂肪极易进入血液或肝脏,不仅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还和很多疾病有一定的关联性,属于恶性肥胖。
1、心血管疾病
腹型肥胖通常与血液中高甘油三酯(TG)、高载脂蛋白B(apoB)浓度相关,导致血脂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2、糖尿病
研究发现,腹型肥胖患者的腹部脂肪细胞不仅是一个能量储备器官,还是一个分泌器官,它们会分泌大量的促炎因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炎症反应,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形成。
当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时,易引起糖代谢功能异常,胰岛素降糖能力下降,导致血糖不稳定,从而诱发糖尿病。
腹型肥胖仍是目前2型糖尿病血糖难以控制的病因之一。
还有调查发现,腹型肥胖的孩子患糖尿病的机会是身材较瘦孩子的10倍。
3、脂肪肝
人体大部分器官都在腹部,当腹部有明显的脂肪堆积时,就说明内脏脂肪过多。
而脂肪肝是由于腹部脂肪堆积以肝细胞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一种疾病。
有调查发现,苹果型肥胖群体几乎个个都有脂肪肝。
4、高脂血症
腹部脂肪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新陈代谢更活跃,内脏脂肪也更容易分解,因此更容易进入血液系统,从而导致高脂血症。
5、内分泌失调
对女性来说,因脂肪堆积在腹部,会使体内雌激素分泌增高,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容易诱发子宫肌瘤、乳腺癌、宫颈癌等疾病。
另外,肥胖还会影响人体脂代谢,影响脱脂转化酶的正常工作,从而导致脂肪的分解转化障碍,使其更加肥胖,内分泌失调更加紊乱。
6、癌症
最新研究显示,腹部肥胖和人体18个部位的癌症发病率呈正相关,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道癌等。
如何消除小肚腩?
01饮食
规律饮食,吃七分饱即可,不要喝啤酒,因为啤酒喝多容易产生啤酒肚,使小肚腩越来越大。
平时建议以高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为主。
02运动
平时可以进行慢跑或骑车等有氧运动,时间不用太长,一次10~15分钟即可。
之后再按摩小肚子,可以上下或者顺时针、逆时针按摩,可促进肚子的血液循环,加速脂肪的分解代谢。
还可以通过平板支撑和平地卷腹这两个训练法来减脂塑形和消除肚腩。
平板支撑
平板支撑是一种类似于俯卧撑的肌肉训练方法,在锻炼时主要呈俯卧姿势,可以有效的锻炼腹横肌,被公认为训练核心肌群的有效方法。
训练方法:
俯卧,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踩地,身体离开地面。
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腹肌收紧,盆底肌收紧,嵴椎延长,眼睛看向地面,保持均匀唿吸。
每组保持60秒,每次训练4组,组与组之间间歇不超过20秒,一周训练四次以上。
平地卷腹
平地卷腹是最普遍的腹部运动的一种,主要锻炼腹直肌。
训练方法:
平躺于地上,双膝弯曲90°,脚平放在地面上。
双手交叉于胸前或置于两耳旁,沉肩收腹,下颚微收,上至肩胛骨离开地面,腰部固定,下至肩胛骨平贴地面,向上唿气,向下吸气,一上一下为一次。
一组15到25个,每组做完的休息时间为20秒到30秒,一周训练四次以上。
本文来自《有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