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菜做饭是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如果烹饪方式不恰当,每天摄入菜的同时也会吃下很多对身体有害的毒素,这些毒素可以致癌、损害心血管、伤害大脑等等。
不当的烹饪方式,要避免:
一、油温太高:烹饪过程中隐藏的健康杀手
很多人炒菜的时候,习惯等到油的温度特别高了、冒烟了再放菜,他们认为这样做出来的菜味道好,这样做,其实会对人体产生很多危害。
1、产生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害已经人人皆知,但大家过多的是关注加工食品的配料表,而往往忽视了烹饪过程中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在烹饪时,食用油加热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
当油冒烟时,油温一般多在 200℃ 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即使只是短时加热,也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有哪些危害:
反式脂肪酸能提高“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动脉硬化和中风的风险。
反式脂肪酸还能使大脑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摄入量大的老人更容易发生阿尔兹海默病。
2、产生致癌物质
淀粉类食物遇到高温,易产生丙烯酰胺,属于 2A 类可致癌物。
富含蛋白质类食物遇到高温,容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属于强致癌物。
脂肪类食物遇到高温,容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二、选择合理的烹饪方式
为了减少在烹饪过程中产生反式脂肪酸,最好选择蒸、煮、拌的方式进行烹饪,如果需要炒、炸、烤的烹饪方式,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尽量减少危害:
炒菜:不要等到油冒烟再放菜,应热锅冷油、大火快炒。
煎炸食物:每次用新鲜的油,建议先将食物煮熟,缩短炸的时间;用挂糊的方式隔绝一些温度。
烤制食物:别用明火炭烤,改用电烤;用锡箔纸将食物包起来,让食物免受到“烟熏火燎”;烧烤的食物可以用葱姜蒜、柠檬汁等腌制,能减少烤肉时杂环胺的产生。
三、食用油的选择也很重要
食用油中 99% 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脂肪酸上。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多的油相对更健康。
不过,不同种类的食用油,有不同的优点、缺点及烹调建议。
当油温控制在 140℃ 以下时,基本上各种油都是安全的,更高的温度则因油而异。
四、炒菜的3个好习惯
1、油烟机推荐“早开晚关”;
2、出锅前再放盐;
3、加醋,留住维生素C。醋不仅可以保护维生素C不被破坏,还能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
本文收集于网络